&esp;&esp;“不错,就是辩论赛。”林知清的目光深远。
&esp;&esp;辩论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必须由观点不同的两方人进行。
&esp;&esp;若是林知清平铺直叙、直截了当地将和亲的重重弊端写在报纸上,说不准会激起某些人的逆反心理。
&esp;&esp;你觉得不好,那我偏要说好。
&esp;&esp;但若是将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放到报纸上,那大部分的人会去思考和比较两种看法。
&esp;&esp;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暴露出来。
&esp;&esp;信息在脑海中过滤了以后,当然会产生不同的分支。
&esp;&esp;将两种不同想法的人筛选出来,摆出台子,再将人架上去。
&esp;&esp;这个时候,许多人都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更不想在别人面前辩论败北,丢了面子。
&esp;&esp;一开始京中冒出来的辩论赛,便是林知清搭的台子,甚至有些人还是“托”!
&esp;&esp;不过后来的人便是自发上台的了。
&esp;&esp;台子越摆越大,想上台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肯定会有一些人被另一些人说服。
&esp;&esp;这样循环反复,拉扯的同时不断提高这件事的讨论度。
&esp;&esp;一来,可以潜移默化改变某些百姓的想法。
&esp;&esp;二来,也能提高这件事的关注度,影响朝廷上某些官员的决策。
&esp;&esp;听完林知清的解释,林泱泱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esp;&esp;“清妹妹,你这操控人心的手段实在太娴熟了,按我说,你才应当去当官断案。”
&esp;&esp;“任何人的表情和动作都逃不过你的眼睛,我是五体投地了。”
&esp;&esp;“哪有这么夸张。”林知清微微笑了笑:
&esp;&esp;“还有一点,辩论一个话题的时候,人们是习惯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esp;&esp;比如说,同样是和亲这件事,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esp;&esp;官员思考的是朝廷是否安稳,商户思考的是关税是否有变动,普通百姓思考的是税收等问题。
&esp;&esp;甚至方才林家到底下人,心中也产生了和亲并不是一件好事的想法。
&esp;&esp;因为林知清代表着林家,倘若大梁有异动,林家便是焦点。
&esp;&esp;无论如何,林家变动,底下的下人们当然也担惊受怕,不是很安稳。
&esp;&esp;一个嫁入大梁的林知清,哪有在盛京城的林知清安稳?
&esp;&esp;所以,和亲这件事,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的关注点是不同的。
&esp;&esp;关注点不同,想法便不同。
&esp;&esp;很多人思考过后才会发现,其实和亲的事情于朝堂有益,但到了底下的人,根本没能得到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esp;&esp;在这种时候,人都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所以才会产生“辩论”。
&esp;&esp;总的来说,林知清走的是人性这步棋。
&esp;&esp;按照如今的情况来看,这步棋确实没走错。
&esp;&esp;一部分百姓的心中,已经产生了和亲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的想法。
&esp;&esp;这场舆论战,林知清算是打赢了。
&esp;&esp;回了舒清阁以后,林知清在小册子上,将“百姓”二字划去。
&esp;&esp;下一个目标是谁呢?
&esp;&esp;她的指尖在御史台、沛国公、皇室几个字上来回穿梭,最后还是点了点御史中丞。
&esp;&esp;没办法,沛国公和太子的难度是地狱级的。
&esp;&esp;从简到难,看下来只有御史台好入手一些。
&esp;&esp;御史中丞王渊,林知清并不陌生。
&esp;&esp;讲到这个人,她甚至还有些头疼。
&esp;&esp;这个老古董先前在堂审中认识到了错误,就立即向林家道歉了,没有一丝一毫的推诿。
&esp;&esp;这也能反映一件事,除非有充足的理由说明和亲之事不好,对大盛无益处,才能改变王渊的想法。
&esp;&esp;不,不止王渊,是整个御史台。
&esp;&esp;御史台的人都是言官,动不动就要死谏,脾气相当硬。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