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赶在快过年的时候,开着战斗机不远万里地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自然是为了应对最近几个月来愈发猖獗、多次深入两国领空进行侦察并全身而退的三倍音速中队。
在第一次侦察被地空导弹阵锁定过之后,他们优化了飞行路线,选择绕开那个固定部署的红旗2乙a导弹阵地。
于是唯一存在理论拦截可能的防空导弹也失去了作用。
不过前面几轮失败的尝试也并非一无所获,至少让巴空军大概掌握了对方侦察机的活动规律。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那些米格25的极速似乎受到限制,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22倍音速、23万米高度从北方afghanistan的方向切入,随后保持水平飞行,直到查谟附近转向东返航。
当然,对于幻影3或者f16a这类飞机来说,知道这些信息也毫无意义,它们根本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击落对方。
除了萨米在第一次拦截中拍下了一张照片之外,后面几次他们都只能看到对方留下的尾迹云。
不过在歼8c交付华夏空军试用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尽管歼8c在试飞中最高只飞出过22500米的升限,带弹之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到21000米左右。
但半主动雷达制导、迎头攻击射程在30公里上下的霹雳11导弹还是赋予了进行伏击拦截的机会。
猎杀狐蝠
尽管长时间的飞行和高原反应让郑良群和陈家亮有些疲惫,但现在还没到可以休息的时候。
由于本次计划高度保密,因此相关作战计划完全由高级参谋人员在斯卡杜基地内部制定,所有与计划内容相关的文件都禁止被带出基地,任何人员必须到达斯卡杜基地后才能得知计划的全部内容,在作战行动完成之前同样不得离开。
就连执行任务的两名飞行员,都只是大概知道自己来此的目的,而并不清楚具体的方案细节。
所以他们得先去开个简报会,顺便跟同样参与本次行动,负责打配合的巴空军飞行员见上一面。
幸亏对方的地勤很贴心地安排好了车辆,让他们无需再步行很长一段距离。
在斯卡杜机场地下控制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面,穿着两国军装的十几名地面指挥人员正面对面坐在长条形会议桌的两边。
“报告!”
随着一声干脆利落的口令,两位华夏飞行员出现在会议室门口,立正,并抬手向屋子里面的一众人员敬了个礼。
人员到齐之后,作战会议很快开始。
一名巴空军准将站起身,从公文包里掏出了厚厚一沓文件,然后按照次序在每个人面前发了一份。
尽管是汉英双语,不过翻译水平确实有些一言难尽。
郑良群和陈家亮都是在接到此次任务之后临时抱佛脚学的英语,两个40来岁的中年人,拼了老命没日没夜地硬啃单词,也就是能听懂一些最简单的指挥口令。
好在那名准将随后又站上讲台,对着一张大比例地图开始进行详细介绍。
两个人戴上面前的耳机,里面随之传来华夏方面翻译的声音。
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并不算复杂。
虽然红旗2乙a的导弹发射阵地很难轻易转移,但其从snr-75扇歌改进而来的新型火控雷达本身其实只需要一辆拖车和一辆电源车就能带走。
三倍音速中队的米格25是最古老的米格25rbk,没有装备雷达,也未经过后续升级,其雷达告警接收机(rwr)只能感知到自己已经被锁定,但无法得知是否有导弹发射,位于军事分界线以东的地面雷达也没办法越过崇山峻岭看到兴都库什山脉的情况。
所以其飞行员在座舱里是接近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
只要让那部火控雷达在米格25的新路线中途设伏,就可以让对方以为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防空导弹阵地,从而多进行一次转弯,以规避可能存在的拦截射击。
根据前面几次经验,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印军的米格25在转弯过程中速度损失会非常严重。
而这就是两架歼8c的机会。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由于两国空军之间并没有联合指挥能力或者通用数据链,因此需要靠语音进行引导,而歼8c与米格25几乎全程都在两倍音速以上飞行,靠语音报坐标的功夫,飞机就能窜出去几公里远,机载雷达的作用范围又比较窄,所以很容易错失目标。
为此,巴空军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空域划分表,两名飞行员在升空之前可以放在大腿上的透明套子里,到时候地面只需要报一个由两位字母和一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代码即可。
当然作战计划中还有其它用于欺敌的部分,不过这部分将完全由巴方完成,跟华夏这边就没什么关系了。
作战会议不需要有什么废话,把该说的都说完之后便结束了。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