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
“意料之中。”刑牧春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心:“这个速度下电离程度太低了,连电离种子都还没完全活化。”
常浩南也跟着补充道:“而且,电导率数据比我们的预估要好,是个不错的征兆。”
说话过程中,目光全程没有离开屏幕。
他注意到进气道第三斜面上的压力分布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度吻合,这说明新设计的激波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备份数据,准备第二轮测试,马赫数30。”
他下达指令的声音平静,仿佛早已预见到了刚才的结果。
风洞第二次启动,而这次点火之后,明显能感觉到轰鸣声变得更强,似乎气体管路都连带着开始微微震动。
主屏幕上,应力曲线开始爬升,但仍在安全范围内。
在监控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进气道前缘产生的弓形激波,像一道透明的屏障将超音速气流分割开来。
只不过,相比之前,如今的发动机表面还蒙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辉光。
“气体电导率985ho/。”
这个数字比理论预测高出了12,已经非常接近产生可测量的霍尔电流了。
“燃烧室参数?”常浩南问道,同时示意操作员放大燃烧室内部的实时红外图像。
“出口压力283[a,温度920k。”李敏迅速回答,她的眼睛在多个显示屏之间快速切换,“还是没检测到发电,但等离子体发光强度增加了。”说指着屏幕上燃烧室内部隐约可见的淡紫色光晕。
刑牧春走到常浩南身边:“电导率增长曲线比我们预想中要好,看来新设计的电离种子雾化系统确实有效。”
常浩南轻轻点头,目光扫过结构应力监测数据。
凌霄-1改只是个用于临时测试的技术验证机,因此并未对原本凌霄-1的结构进行大面积修改,只是单纯外接了两个与hd有关的结构。
将近20:1的长径比,外面还只有一个安装架提供支撑,难免会影响到结构强度。
好在冗余度留得够高,所有数值都还处在绿色的安全区间内。
“准备第三轮,马赫数45。”他转向整个团队,“这次我们要重点关注电极间的电势差和电流波形,采样率提高到1khz。”
每秒1000次采样说起来好像非常密集,但考虑到整个测试过程只有01秒,相当于不过100个数据点而已。
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下,可以看到凌霄-1改的机体表面泛出细微的波纹状变形——这是压电作动器正在主动抑制结构振动。
“激波位置稳定,进气道工作正常。”李敏紧盯着屏幕,尽量压制着提高嗓音的本能,“气体电导率2157 ho/,已经达到理论预测的hd启动阈值!”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01秒的测试不过一眨眼的时间就能完成,但后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却还需要一段时间。
漫长的几秒钟过去,在数据采集系统的主界面上,代表电极间电势差的曲线却仍然是一条平直的绿线。
只有眼力非常突出的人才能发现,基线附近已经开始出现微小的毛刺。
李敏觉得自己握住鼠标的右手已经开始冒汗。
“常院士,要不要等这次测试之后安排一次检查?”
这个问题毫无征兆,以至于有点像是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我是说,会不会是主动振动抑制系统对结果产生了影响?”
结果就在这时,一个新的绿色指示灯突然亮起,伴随着清脆的嘀嘀声。
“电极两端检测到电势差!”王睿几乎从座位上跳起来,眼镜因为剧烈动作而滑到鼻尖,又在下一个瞬间被推了回去,“±150v!感应电流125a。”
他的声音有些变形,好在仍然维持着清晰。
控制室内爆发出被刻意压低的欢呼,但常浩南很快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焓提取率和发电效率?”
李敏早就把自己刚才的提问抛之脑后,飞快地计算之后回答道:
“008和116。”她的眼睛发亮,“虽然不高,但证明了原理可行!”
随后又调出能量平衡图表,“看这个,hd通道吸收了约03的来流动能,这部分能量损失反而使进气道激波系更加稳定了。”
她没有再说更多,但很明显,这个结果跟之前常浩南的设计高度吻合。
“继续测试,马赫数60。”后者停顿了一下,“不过在那之前,先给支撑架做个全面检查,特别是前缘固定点。”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团队一鼓作气完成了马赫数60、75、90和105的四组测试。
随着速度的提升,风洞轰鸣声越来越像野兽的咆哮,控制室内的温度也因设备满负荷运转而逐渐升高。
技术人员不得不打开备用空调,但冷气很快就被电子设备散发的热量抵消。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