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左都御史陆光祖的激烈反对。
要是王家屏一个人推荐也就罢了,让三个前大学士都推荐人,那是玩呢?
申时行和王锡爵推荐的人,就现在这状况,到了内阁还不是听赵志皋的?
而且反对赵志皋的奏疏,某种程度上也是打击新首辅的威望,算是一举多得。
陆光祖的理由也是硬邦邦,上疏道:“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更不当由首辅次辅私相授受!”
就像周应秋所说的,内阁本身就是一个不合规矩的存在,所以关于如何选拔阁臣,同样也没有一定之规。
大明从来没有明确条文,规定如何选拔大学士,反正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到底如何选拔阁臣,可能每次程序都不一样,主要看各方的强弱程度。
嘉靖皇帝没经过任何“程序”,亲自把李春芳一路升到内阁,谁又能说什么?
至于其他情况,有的时候就是吏部推举,有的时候就是部院大臣廷推,有的时候词臣自己内部推举。
但是像赵首辅这次提议的,让辞职阁臣推荐后任人选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至少公开层面上是第一次。
不过看了陆光祖的反对意见后,万历皇帝就批答说:“着部院大臣廷推二人。”
让外朝廷推阁臣人选,这就相当于把两根骨头扔到了狗群里。
大臣为了入阁而纷争,就没精力再闹国本了。
这样起码能过一个安生年,年后又要举办新一科会试和殿试,那么大概可以安生到四五月份。
至于另一个名额,万历皇帝还是打算让王家屏推荐,毕竟王家屏是为了替自己背黑锅才辞官。
所以“推荐新人”是王家屏该得的奖赏,不能让功臣流血又流泪,而且还可以保证内阁至少能有一个人牵制赵志皋。
考虑完这些,万历皇帝便感到,自家的帝王之术又提升了。
正所谓文行日新,每天进步一点点!
就是不知道廷推会推出个什么结果,万历皇帝有种预感,估计要出大乐子。
若说起廷推,就要先看看参加廷推的部院大臣名单。
原本历史上这一年,左都御史是李世达,吏部尚书是陆光祖,户部尚书是杨俊民,礼部尚书换了三个,兵部尚书石星,刑部尚书是孙丕扬,工部尚书是曾同亨。
绝大部分人不是清流势力就是清流势力的同盟,可谓星光熠熠,也可称得上“众正盈朝”,清流纯度大概仅次于崇祯朝初期。
猛一看原本历史上的这份名单,还以为是九元真仙的仇敌列表。
林泰来这些年一直所干的事,其实就是从这伙人手里抢位置——大概这就是这伙人成了林泰来敌人的最本质原因。
到目前为止,还算硕果累累,林泰来对自己的蝴蝶效应很满意。
以一己之力将东林党前身清流势力压制到只有原本历史上的三分之一,舍我其谁!
------------
没人比我更懂选举
首辅赵志皋心情有点不爽,自己当首辅第一次上疏奏事,偏生左都御史陆光祖就跳出来激烈反对。
关键是天子还批准了陆光祖的廷推方案,这就感觉自己好像被陆光祖打脸了。
自己虽然不是什么专横的人物,但这上上下下的也太不给新首辅面子了吧?
刚上台就打脸,是几个意思?
于是赵首辅就让同乡小老弟胡应麟去拜访吏部尚书王世贞,看看能否找回场子。
毕竟无论如何,廷推必定是靠吏部尚书来主持的。
当今最著名文艺评论家、已经完成了文艺评论巨著《诗薮》的胡应麟突然发现,在文坛之外自己似乎又有了新的价值?
众所周知,朝廷的政治气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辅和吏部尚书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文官政治比喻成长篇大剧,那么首辅和吏部尚书就是相爱相杀的两大永恒主角。
由于身份敏感,为了避嫌,首辅和吏部尚书之间一般不会公开往来,传话往往需要靠中间人。
而在如今,他胡应麟就是首辅和天官之间的最佳沟通桥梁啊!
他和首辅赵志皋是非常亲密的同县老乡,和天官王世贞在二十年前就是文坛忘年交、文艺评论领域的传人。
所以没有人比自己更合适在首辅和天官之间充当协调事务的中间人物!
没想到,四十岁了居然还能发现人生新赛道。圣人说的真不错,今日才明白什么叫四十而不惑啊!
所以得到了赵首辅的指使后,正备考的胡应麟就兴冲冲的前往天官府拜访。
大约一个时辰后,胡应麟回到了赵府,向赵首辅禀报道:
“王老前辈说,没人比他更懂选举,请首辅放心。无论林九元在不在京师,他也会尽力配合。”
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是林九元扶持上来的,互相照应也是应该。
赵志皋有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