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版主>高辣小说>红尘有梦> 第五十三章人在旅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三章人在旅途(2 / 3)

回不回老家,或者家里有什么事需要李远方去办一下。刚当副省长半年时间,钱丰当然是不可能回老家过年的,虽然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了。他的爱人春节期间也要到古城来看他,但他的女儿却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回老家过年。他女儿也是今年考的大学,前些年一直没有回过老家,这次回去,想到处玩一玩。钱丰听说李远方是自己开车回去的,有到处转一圈的计划,想想他和李远方之间没有必要客气,就说如果方便的话,让李远方顺便也带着他女儿出去转一转,如果不方便的话就算了。钱丰把家里的详细地址告诉了李远方,说到时他会让女儿和李远方联系的。十二月二十二一大早,天刚放亮的时候,李远方和王梦遥就起床了,按照计划,今天晚上他们要到南京过夜的,不能不起得早一点。不想惊动王兴安夫妇,但他们听到王梦遥在厨房忙碌的声音还是起来了。一家人简单地吃了顿饱饭,李远方就带着王梦遥开车出发了。他们两个先出发,李蓉还要上几天班,等到二十六的上午和王兴安一起坐飞机走,晚上能赶到李远方家参加订婚宴就行了。

清晨的大街上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李远方开着车,像一条夜航的船,向前快速地滑动着。因为有省委书记的交待,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每次当李远方开车在街上走过,遇到交警的时候,那些交警都会向他的车敬礼,这让李远方一开始很不习惯,但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幸好现在他们起得太早,路上没有什么执勤的交警,让李远方松了口气。很快地,车出了市区,沿着新建的从古城到南京的高等级公路向东南方向奔去。这条公路是全部由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和铁路一样,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来建设的,可以将古城到南京的路程缩短将近一半。建成后,大大方便了沿海地区和西部省份的物资交流,可以说是一条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整条公路,逢山开路,逢河架桥,走的基本上是直线,经过沿路的城市时,都是绕城而过,再加上没有多少收费站之类的拦路虎的存在,车可以开得很快。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李远方甚至能把车开到每小时一百七八十公里。不经意间,车过了汉中平原进入秦岭,路上的拐弯就多了起来,车速不得不减慢许多。不过这段山脉不是秦岭的主脉,山不高,山势也不怎么险峻,再加上是冬天的缘故,山上没有多少青翠的味道,路边的小溪里也没有多少水,走得很闷。刚才车开得快的时候,为了防止分散李远方的注意力,王梦遥没有和他说多少话,这个时候就趁机和他聊起了天,倒减少了许多沉闷。王梦遥有个一起当兵的好朋友的家在南阳,就在南阳市区,想起战友说过南阳有个什么溪很有名,一百多个瀑布一级连着一级,非常的壮观。王梦遥有心去看一下那个瀑布,同时看望一下战友,在路上就和李远方说起以前在部队的一些事情来。那个战友李远方也认识,所以答应王梦遥到南阳的时候如果方便的话就去看一下她。但等到了南阳,向路边的人一问,到那个瀑布还有好几十公里,而且战友家的电话总是没人接,只好算了。王梦遥一肚子失望地坐在车上,干脆到后面去拿出东西吃了起来,权当是午饭了。等到王梦遥吃完,要李远方休息一下,由她来开车,李远方顺便填一下肚子。李远方现在可算是半个神仙,不仅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也一点都没有感觉到饿,但他不想让王梦遥觉得他越变越怪,只好和王梦遥换了位置。挑了块最小的蛋糕吃下去,然后喝了点果汁,李远方的午饭就算是吃过了。接过方向盘,发现王梦遥好像很困的样子,就说要不你到后座去睡一觉,等我累了再叫醒你。昨晚上为了准备东西,王梦遥很晚才睡,早晨又起得太早,就接受了李远方的建议。李远方并用带子把她捆在后座上,防止她睡着了滚了下来。过了信阳,道路更加宽阔,李远方开得很快,当王梦遥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车已经入了皖境。入夜时分,就已经到了浦口,过了长江就是南京城了。从江北看去,整个南京城都是灯火通明的,城里的灯光映在江水里,几乎分不清哪里是江水哪里是陆地了,一番和古城完全不同的繁华景象。长江大桥像一条长龙跨卧在长江之上,和桥上的灯火通明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在阴影里的桥的下半部伸入因夜而呈黑色的江水里,显得异常厚重。长江大桥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早就需要进行停用维修了,但因为这是从北到南的大动脉的一个关键节点,不得不让它继续工作下去。为了保护大桥,目前对通过大桥的车辆进行了限制,比如一些重型的运输车辆被要求通过轮渡过江,某些方向的车辆,则被分流到下游的长江二桥。尽管如此,每天通过大桥的车辆还是很多,所以当李远方的车经过大桥的时候,车队排成了长龙,交警在桥的两端维持着秩序,一条只有一千多米的桥,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过去。苏俊峰和李远方说过,长江大桥的栏杆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幅浮雕,车从桥上经过的时候,李远方注意看了一下。虽然已经是晚上,但因为大桥是南京城的一个著名景点,桥上到处都是路灯,在灯光的照映下,两边的浮雕还是清晰可见。这些浮雕,不管是主题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带着当时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可能是保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