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2 / 2)

说着,王老大扛着锄头从地里头回来,刚放下农具,就笑着凑过来:“听你们说得热闹,今日内城有啥新鲜事?”

王春华立刻来了精神,放下酸梅汤,手舞足蹈地讲起来:“爹,我跟你讲,有两个人踩着竹竿翻跟头,竹竿比我还高,他们站在上面跟走平路似的,还能翻着跟头交换位置!还有人会转碟子,手里转着好几个碟子,胳膊一甩,碟子就飞起来,又稳稳落在另一只手上,看得我眼睛都不敢眨。”

阿朝静静看着他们二人闲聊,将摘完的菜拿走,自己走到庖屋内准备膳食。今夜的膳食做什么,王老太太已经准备好食材就差人去做。

不省的王老太太如何想的,三房一大家子不在,吃这般好,葱油饼子,冬瓜排骨汤,虽说没几块排骨但也有个味儿了。

除此还有码在笼屉里要蒸的红薯。

葱油饼虽是叫葱油饼,但按王家的情况可不能多放油。阿朝按着王郑氏教他的做法,先从准备好的粗面里舀出两碗。

那面是去年秋收后自家磨的,筛得不算细,还带着些细碎的麸皮,蒸馒头、擀面条都用它,实惠管饱。

他将粗面倒在陶盆里,又往灶膛添了两根干柴,等铁锅里的水冒起细密的白汽,便舀了小半碗热水倒进面里,左手扶着盆沿,右手拿着竹筷,顺着一个方向慢慢搅动。

“水别倒太急,粗面吃水慢,得搅到没有干面疙瘩才行。”王郑氏的话还在耳边,阿朝搅得格外仔细,直到盆里的面絮都沾着水汽,软乎乎地聚在一起,才停下筷子,伸手蘸了点凉水,把面絮揉成一个光溜溜的面团。

面团有些硬,他想起王郑氏说过‘软面饺子硬面饼’,葱油饼要烙得外酥里嫩,面团就得稍硬些,便没再加水,只盖上一块洗得发白的粗布,让面团在陶盆里‘醒’着。

王郑氏虽然爱偷懒耍滑,但厨艺是真的好。

趁着醒面的功夫,阿朝去院子角落的菜畦里拔香菜。他想到王郑氏说过,加把香菜碎,能让葱油饼的香味更特别些。

王家的葱种在篱笆边,葱叶碧绿鲜亮,王老太太已经准备好了葱。

回到厨房,王春华已经站在灶头前面,笑道:“我已经把红薯蒸上了,冬瓜排骨汤在外头,我用瓦罐炖,春雨看火。”

瓦罐炖出来的汤特别好喝。

阿朝浅笑着,“表姐,你帮我看火吧。”

王春华也不嫌热,坐在灶头前,“什么帮不帮的,我要蒸红薯本就要看火,顺带帮你看看。”

阿朝笑笑没言语,把香菜择干净,放在石板上切碎,葱也是如此,香菜、葱绿、葱白分开装在小瓷碗里。

他用布巾抹了把热出来的汗,从油罐里舀出一小勺菜籽油。王家油罐是个粗陶的,平日里总用木塞紧紧盖着,油倒在碗里,只薄薄一层,他还忍不住晃了晃碗,让油均匀地沾在碗底。

面团还在‘醒’着,有闲工夫,阿朝闲聊起来,“表姐,明日我们上山还跟先前的那样,晌午不回家吃饭,早上把饭菜做好带去吗?”

王春华摇头,“不省的他们怎么安排。明日要砍柴,我猜啊,三婶会让我们推斗车去。”

斗车以‘单轮为核心、车架承斗、人力操控’为基础框架,结构比现代斗车更简洁。每到要运大物件回家,王家人都会开斗车去。

她喜欢上山,但不喜欢上山砍柴,每次砍柴都要把柴运到山脚底下,放在斗车上,等斗车装了满满一车,她要和爹一起运回去,卸在柴房前,又要回山脚下,上山,继续砍柴。

王家人多,平时用的柴火也多。

阿朝也清楚三房一家的做派,直言:“没事,我们该是去青屏山,那座山上有小河呢,我们瞧瞧能不能抓到鱼,能抓到夜里也加个菜。”

青屏山是距京都两刻钟脚程的郊外大山,山水灵秀壮阔。山脚土径与青石路是农户们踩出来的,旁有酸枣树、野蔷薇及百年栎树,山间有清可见底、绕山流淌的溪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