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版主>高辣小说>程雪羽文集> 悲情三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悲情三国(1 / 6)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题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读史,当读乱世之史。乱世英豪慷慨激扬,个性张扬,读起来如江河滔滔奔流,浩荡如史诗。乱世英杰英气逼人,如剑贯长虹,把生命的个性演绎的畅汗淋漓,全无腐儒酸味。读乱世豪杰列传,用最简约词表达就是——痛快!中国的乱世有很多,如梁启超说的一乱一治,每个大统一之前都是一个乱世。但是,在中国这个五千年一直延续的大帝国来说,可圈可点的以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为首。战国时代与三国人文气质类似,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三国的一个延续,而相对而言五代十国虽然也是纷争,但是少了个性张扬,人物低靡的多。那些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也没什么英雄气度,个个在自己的小朝廷里唱着阿哥阿妹的情歌,简直是一个个土鳖,哪能跟前两者同日而论。战国与三国时期是个人文气质比较浓的时代。那个两个时代的英雄自身所带气质也是人文的,以文人做武将,文人自身竟带着草莽英雄的任侠。这一方面以三国尤为重。三国可以以一幅古装人物为喻,长衫衣带为文采风流,耸然亭亭长立之躯为草莽气息的风骨。那是个风流与风骨并存的时代。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有几个大的有强转衰和有衰转强的转折点,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有强转衰的转折点。这些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坏处,反而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其一是思想。强大的政权促使思想的大一统,往往造成思想的沉闷,而正是因为有强转衰的政权造成了思想钳制的衰弱,于是各个流派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主流思想的衰弱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思想家他们重新总结盘点社会的整体结构,多角度思考重新整合社会结构,以寻找社会的出路。其二是民族血液的包容性。每一次转折都是汉民族的注进新具有活泼性少数民族的血液,让沉闷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雄壮的强悍气息。可以说,没有这些新血液的注入,中华民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它不会在每次衰败之后兴起一次次复兴,或许它早也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一样,成了一个只能在考古中才能解读的民族。三国时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政权衰退思想兴起的点上。2一般我们把魏晋都是连起来看,因为它们是一脉相传,晋是在魏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在这里要先割断魏晋的联系,只说早期的魏以及蜀吴,或者说从三国尚未形成到形成的过程。因为在我看来,三国前期是风骨,而后期所谓的魏晋风度都是风流了。风骨里所透露的还有强悍,风流是骨质疏松的一种病态。可以说,我所指的三国是包括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以及三国中期。东汉末年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央的权利开始涣散,各地英豪齐头并发而起,一时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单纯的说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狭义的。从某个方面说,黄巾起义让群雄并起也是个点,如果要追寻它的中央集权的涣散要追到东汉开始的岁月。光武帝刘秀是靠地主豪强起家的,而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打击这些人,地主豪强一直拥有很大的势力。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洛阳)莫与为比。”后汉书中关于这样的记在很多,包括袁绍、袁术袁氏弟兄的袁氏家族,他们也是从学阀到军阀的世代地主豪强阶层。这些地方豪强通常聚族而居,形成庄园自然经济,他们的规模很大,并且拥有私家军队,筑有坞堡壁垒,有的竟敢公然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国内强大割据力量。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最后成为脱缰之马无法抑制,东汉王朝的坍塌分裂的社会根源是千里伏线,远在建立之初。史学家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东汉统治中晚期出现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也不是朝廷权利涣散的原因,而是内因引起外因的大格局变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东汉二百年间小皇帝太多,成年皇帝太少,权利一直外戚所掌管。这也是地主豪强以及官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把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它的末年形成这个局面应该从历史纵横大格局里找原因。聪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东汉败在桓、灵二帝之时,也是没看到实质。桓、灵二帝只不过是形势发展的果,而不是因。大格局的形成到桓、灵二帝时代不过是完全暴露,已经危危欲坠无法收拾了。历史个别的事情或许决定于细节的偶然性,但是推动历史细节发展的往往是大格局的起到的必然性。也就是时事造就了英雄,而非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在历史的格局中起到是推波助澜,历史车轮的方向不是他们来决定。所以,三国的出现决非偶然,它带着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个系数“三”是个偶然的,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或许出现四国、五国,而地方政权的割据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