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没有人解答她的疑惑。
&esp;&esp;直到半夜,孔柔才猛然起身,给了自己一巴掌呼到脑袋上。
&esp;&esp;“我真是蠢呐!”
&esp;&esp;还好她现在稳重了,当时没表现出哪里不对。
&esp;&esp;对此,温司庭和张女史:……
&esp;&esp;第85章 兴高采烈跳进坑
&esp;&esp;很神奇的是,在港口上,筠哥儿感受到的是一种矛盾,一种荒凉又繁茂的矛盾。
&esp;&esp;这和朝廷的禁海政策有关。
&esp;&esp;本朝立国之初,不仅要面对周边游牧民族的侵略,倭寇又常来骚扰海边的渔民,劫掠海上航行的商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esp;&esp;朝廷当然要反击,但倭寇毕竟在海上,中原王朝行海军过去攻打,成本太高,而只是在海边作战反击,又不能将他们打服。
&esp;&esp;长此以往,对朝廷的负担太大,且朝廷初立,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太大,什么都要分心。
&esp;&esp;为此,当时的太祖只能同意官员的提议,暂且禁海,减少损失,将更多的兵力和钱财,能放在周边的游牧民族上。
&esp;&esp;经过太祖,太宗,和太上皇三代,才终于将周边的地区彻底平定,让周边的百姓过上了安生日子。
&esp;&esp;太上皇年少继位,重用武将勋贵,不难看出其对外的态度。
&esp;&esp;待中原平定,太上皇也曾提过放开海禁,但并不顺利。
&esp;&esp;为何?当然是因为利益团体。
&esp;&esp;因为便是禁海,也不是彻底隔绝与外边的交流,而是只开放几个港口,由官方进行对外的贸易,以及迎接来朝贡的外邦国家。
&esp;&esp;而少有的几家海商要出海,就得经过官府的同意,获得市舶司的盖章认定。
&esp;&esp;当初王家之所以能兴盛,便是因为他们有海图,在海禁之前就是在经营海上贸易,而后禁海后抓住机会成为了官方海商之一。
&esp;&esp;太宗仁善,对外以安抚手段为主,但到了太上皇,又恢复了太祖遗风,王家当家人果断拿出经营海商的钱财供太上皇行军打仗,这才慢慢在官场任职有了爵位,才有了和贾家等家族的接触。
&esp;&esp;而有了爵位后,有些事情自然不适合,故而又将次女嫁给了皇商薛家。
&esp;&esp;虽然薛家没有海贸资格,王家也不再明面经营海贸,但这几十年的资源,在海贸上的经验,足以让他们躺着都能赚一笔。
&esp;&esp;一旦放开海关,让普通商人也能直接对外航海,他王家这样的人家又如何赚中间差价?又如何赚居间费用?
&esp;&esp;王家,也仅仅是获利的一个家族。
&esp;&esp;便是太上皇的人自己都不愿意,更遑论其官员?
&esp;&esp;不说这些官员能搜刮的油水会少多少,一旦放开,便意味着倭寇的骚扰又放到了明面,海军的训练又要增加,也就是国库负担会增加,官员如何会同意。
&esp;&esp;且这仅仅是利益链条之一,海禁一旦放开,影响更为直接的,通过运河输送粮食进行买卖的产业链条,一旦海禁放开,运河的速度不再占据优势,这让靠运河吃饭的人怎么办?漕运,可是一大肥差。
&esp;&esp;最简单的表层就是海禁打开,沿海海线直接运输,速度快不说,一次运送的粮食也更多,速度也更快,损耗相应也就更少,看起来是好事,但是也正是损耗更少,更容易计算,这才是阻碍。
&esp;&esp;而且需要的人力减少了,其中减少的岗位又怎么办?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的机会?朝廷如何平衡?也许长远来看是好的,但是短期损失的利益呢?谁愿意吃亏?
&esp;&esp;也就造成了,海禁的政策拖到了现在。也导致现在还能出海的海商,一个个肥得流油,负责海贸的市舶司官吏更是油光水滑,漕运利益令人眼馋。
&esp;&esp;但能出海的,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几家,要么就是私自出海,真赌命的。
&esp;&esp;私自出海,可不能大张旗鼓的准备,一旦遇上倭寇海盗,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没有活路了的,才会赌这一把。
&esp;&esp;所以呀,繁荣是真的繁荣,却是虚假的繁荣。
&esp;&esp;荒凉,却是真的荒凉。
&esp;&esp;一枝独秀对比百花齐放,怎么能不说是荒芜呢?
&esp
第一版主